有一个家境比较好,家里好像是一个官。那个时候比较喜欢打游戏,我又属于打得比较好的,总能赢他,他就特别不服气。结果有一次好像是连赢了他好几把,他就有点怒了。他就说:“除了这个,你还有什么比我好?”他意思其实很明显,就是说无论是家境、长相各方面可能都比我好。我当时还是挺不好受的,但是他那个话我又没有办法反驳他,他说的也是事实。所以我就觉得可能是有点屈辱的那种感觉,就觉得很委屈,觉得大家就是玩玩嘛,你干吗要这样呢,但是又觉得别人那样,我又无力反驳。( T -M -5)
我们宿舍有个城市里的孩子,他就特别反感秸秆焚烧,把大气污染也归结于秸秆焚烧上。但是对于我来说,那本身是从古自今的一种传统的方式,烧麦子、玉米杆呀会发出一种味道,会觉得很亲切,很有归属感。你会不自觉地站在农村的立场上,而不是城市的立场上,不是污染环境的立场上。像我们宿舍那个城市的学生,他就很反感,说应该把秸秆焚烧的人抓起来,我就说你抓谁呀。( T -M -19)
你从土地中得到那种滋养,获得的朴实的踏实的品质是伴随你一生的。这些在当今社会看来可能是不适用的…但我喜欢去折腾出自己的一番事业,将来想要找一些伙伴在农村创业,努力把农村教育搞好,把农村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之上,拓展格局和眼界。可能有些另类,在常人看来,或者说不世俗。我感觉这背后还是一种责任在推动,包括我和我的家人之间,也很少有感情的表达,就是责任! 责任! ”( T -M -12)
以“农村出身”为中心的情感结构具有情境性,随个体身处的环境而变化。熊易寒( 2008) 曾指出,“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的形成是由事件驱动( event-driven) 的,冲突性事件激活了处于休眠状态的社会边界( social boundaries) ,使潜在的身份可能性转化为明确的身份认同”。在带有冲突性质的事件中,进入精英大学的农家子弟对自己“农村出身”的敏感也表现得最为明显。
我们实验室有一个特别嗲的妹子,成天自诩自己是市里的,是独生子女,有时候会说: “唉你们村子里那些事我都不知道”,就有时候会让我们觉得……我原先一直以来都不会把自己当成农村的,觉得自卑啊什么的,但是这种人真的应该好好教训一下。( T -F -9)
有时候大家说一个人穿得特别土,就开玩笑说,你看你像个民工,或者说你就像个农民一样什么的,其实这个就是在上学的时候经常发生的,特别是在前些年的时候。我听到这个的时候,心里其实是挺怪的。就觉得虽然是别人也在开玩笑,我也不会说任何东西,但是就觉得很怪异,觉得似乎是有一种被连带着取笑的感觉,就有这种感觉。( T -M -5)
Bogardus,E. S. 1933,“A Social Distance Scale. ”Sociology &Social Research 17.
【26】Merton,Robert K. 1988,“Some Thoughts on the Concept of Sociological Autobiography. ”In Matilda White Riley ( ed. )Sociological Lives. London: Sage.
【27】Ryan,Jake et al. 1984,Strangers in Paradise: Academics from the Working Class. Boston: South End Press.